今天是:

教职工代表大会

首页 -- 信息公开项 -- 基本信息 -- 教职工代表大会 -- 正文

西北大学2020年教代会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0        阅读量:

直面挑战,完成决战,全面落实“十三五”目标任务,推动 “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第十一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学校党建质量年、学科加速年、改革升级年。一年来,全校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上级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9年的主要成绩和亮点工作有: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16年撰文肯定我校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专门会见我校中亚考古队队员之后,2019年6月,再次给予中亚考古队亲切的问候鼓励。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会见了包括王建新在内的各界代表。中亚考古队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二是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第五督导组和省委常委的高校唯一联系点,我校主题教育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三是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首次发现了清江生物群,成果论文在Science发表,这是进化古生物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四是赵国春当选中科院院士,学校育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人次。五是顺利通过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提前完成首轮建设任务,获专家组肯定。学校自然指数排名列全球第250位,较2016年上升179位。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我校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5个。六是获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获批数、资助经费、超平均资助率差额,在省内和全国排名均创历史新高。科研经费到款突破3.7亿元。七是获批临床医学等4个本科专业,成功复办医学院。24个专业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全省第一。八是顺利完成50个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省级抽评全部通过。

一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有:

一、聚焦质量提升,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校党委把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扣主题主线,贯彻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落实。精心组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专题培训7期,校内各党委举办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4期,共培训处级干部286人、支部书记294人,做到了培训对象全覆盖。校院(系)领导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各类调研 141次,完成调研报告71份。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校内各党委(直属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60余次。各单位坚持问题导向,共形成33份整改责任清单、541项整改任务。目前,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整改376项,对于165项需要长期坚持整改的问题,紧盯不放、确保彻底整改。制定修订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等30余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整改工作长效机制。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素养、思想政治水平、干事创业热情、服务师生能力、清正廉洁意识不断提升和强化,学校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得到有效推进,《光明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中省媒体报道了我校主题教育成效。中央第五督导组副组长符太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卢建军等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调研,对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责任。成立了独立处级建制的党委巡察办公室。对32个校内党委(直属党支部)开展了党委专项工作监督检查,切实把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体现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围绕学懂、弄通、做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完成年度学习计划,全年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0次。修订《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会议制度》《校长会议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实施办法》,保证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三项机制”。全年调整任用处级干部63人次,提拔34人,平级轮岗23人,转任调研员6人。提拔28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院系党政班子,40岁以下处级干部达到29.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修订或制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4项制度,组织开展党建活动项目69项,培育创建8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4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10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提升。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精神,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识教育选修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出台《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形成责任清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质量提升工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思政课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提质增效。

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底色”不断强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着力抓好正面教育、课堂阵地、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网络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拟定改革方案已提交省纪委监委审定。开展集中整治违规收送礼金,元旦、春节纠正“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专项工作。创新处级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推行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廉政谈话35人,廉政考试12人。严格执纪审查,全年处理各类信访举报22件,给予1名处级干部党内警告处分,诫勉谈话4人,为1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处级干部澄清正名。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编制《文明校园提升工作方案》,按照“诚信奠基、文化引领、全员参与、全方位提升”的建设思路,深入推进文明校园提升“六大工程”,推动教风、学风、作风建设相互贯通、协调推进,全国文明校园的育人品牌和育人环境进一步巩固提升。

稳定安全工作不断强化。不断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加强人民安全防线建设,政治安全意识持续强化。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完善稳定安全制度体系,制定《稳定安全工作表彰奖励暂行办法》,修订《稳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风险研判,建立稳定办成员单位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情势研判,及时整改问题,切实维护了学校和谐稳定大局。

二、优化顶层设计,综合改革全面升级

“一院一策”改革继续深化。所有院系综合改革方案均已印发执行,院系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学院办大学”的动力和活力逐步彰显,改革红利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显现。生命学院、地质学系等先行改革院系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改革升级2.0版,不断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难题。我校“一院一策”改革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注,作为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典型在《教育工作情况》专文介绍。《光明日报》(内刊)对我校“一院一策”改革也作了报道。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坚持管理重心下移,职能部门精准对接院系,积极落实服务清单。成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优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资产设备、公房、土地中财务、资产、采购等环节流程,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调研论证工作。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实施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改革。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全面施行项目库管理,推动业财深度融合。

激励评价改革有序启动。修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新增重点业绩奖励内容,充分释放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坚持“突出亮点、减负基层”原则,探索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为中心的考核机制。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改革,探索新的职称评审机制和评价办法。出台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实施办法,规范和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切实引导高层次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积极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打造西大特色“金课”、完全学分制等十个方面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动力和活力。全面规范研究生管理,优化课程教学、科研学术、实训实践、学位论文、学籍管理等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和课程建设深入推进。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新增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57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均创历史新高。24门MOOC和SPOC课程上线,《大学语文》等7门课程入选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进入国家级认定评审程序。《中国传统文化》等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数据结构》等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纳入通识课程选课体系。开设通识课程463门,开设13个辅修专业和方向。建设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1门,9门课程获批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建研究生培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教学的规模化应用。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专业和学位点结构布局,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产权等4个本科专业获准设置,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实现当年复办、当年招生。24个本科专业获准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省属高校、在陕高校均位列第一。主动撤销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和政治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等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授权类别(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建设高水平学位授权点体系,博、硕士点省级抽评全部合格。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对129名未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予以清理。出台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对253名首次上岗导师开展集中岗前培训。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工科类实现零突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量达到全校总量的70%以上。获得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等。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入选优秀省级示范站。

学生各类竞赛取得佳绩。本科生在第十六届国际遗传机器工程设计大赛(iGEM)中获金奖,在化工车(Chem-E-Car)国际总决赛中进入前十名,获得中国赛区冠军。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微软“创新杯”、电子设计、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等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摔跤、健身健美、健美操等体育艺术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电子设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连续两届获得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

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建61个优质生源基地,总数突破100个。在陕高考录取分数文史类高出一本线71分,理工类高出一本线113分,录取位次文史类稳居全省第三、理工类位列全省第四,临床医学专业实现了首届高分招录。省外生源占到了录取总数的52.75%,首次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所有地区。出台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工作管理办法,“申请-考核”制实现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全覆盖。2019年博士报考人数达1427人,增比50.37%。报考2020年度硕士人数达17147人,增比28.5%。

四、坚持对标赶超,学科建设实现加速推进

一流学科建设(培育)提速增效。地质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超前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全面支持考古学科加快发展,学科在人才团队、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中亚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流学科培育效应得到彰显。支持地质学科、考古学科在机制创新、任务实施方面自主探索,在资源统筹、经费使用审批方面自主管理,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学科内涵建设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学科方向凝练,完善“方向、团队、平台、集群”递进式一体化学科内涵发展体系,各一级学科方向趋于稳定,学术团队初具规模。推进相关职能部门与学科建设单位协同发力,通过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打造学科建设责任共同体。制订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一级学科共补足短板、改善弱项100余项,填补空白指标20余项。

学科声誉持续向好。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至此,学校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5个,取得了“十三五”以来的新突破。2019年自然指数排名我校位列全球第250位、内地高校第43位、在陕高校第2位,全球位次较2016年上升179位。在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地方大学以及区域研究型大学首位。

五、着力内育外引,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高层次人才育引取得重大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李剑利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董云鹏获评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崔荣获评陕西省优秀教师。拓宽选聘渠道,加大选聘力度,全年新增教师119人。新增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达24个,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三位,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实现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实施博士后振兴计划,全年进站博士后116人。获批博士后基金61项,位列全国32位。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加强仲英青年学者和青年学术英才考核管理。入选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5人、西部项目8人。举办新进校教职工岗前培训、教学名师讲堂等50场,培训青年教师1600余人次。

六、增强创新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层次项目申报取得新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4项,位列全国54位,创历史新高。栾新军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乔学光主持的“新型光纤油气资源井中地震波勘测科研仪器研制”、白晋涛主持的“跨尺度微纳结构的超分辨光学快速制造实验系统”获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7项,其中,申烨华主持的“特色食用木本油料种实增值加工关键技术”项目、范代娣主持的“人造蛋白质合成的细胞设计构建及应用”和岳田利主持的“秦巴山区食用菌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其中,王善军主持的“辽宋西夏金元族谱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王新刚主持的“古叙利亚文明史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任保平主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西部沿线省区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明理学史(修订版)》《清编〈全唐文〉校订》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丝绸之路文明史》(8卷)增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科研经费和团队建设取得新突破理工科科研经费到款3.26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到款2亿元;横向科研经费到款1.12亿元,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额1.2亿元,首次实现“双亿”突破;成果转化收益2116.8万元,到款1321.8万元。文科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5000万元。傅东静团队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申烨华团队入选首批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团队。获批4个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在Science发表论文1篇,至此,我校在Nature 、Science累计发表论文20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我校参与发掘的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学校在科技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首次突破1000篇。8项成果通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组评审,其中,5项成果被推荐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批陕西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3项,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由任保平等14位专家学者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一等奖。获批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9项,其中一等奖10项。5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部著作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学报(哲社版)重新进入CSSCI核心期刊目录,首次入选“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平台和智库建设不断增强。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获批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1个、陕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西安市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2个。获批陕西省发改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4个基地入选陕西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丝绸之路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持续举办“诺奖论坛”“杨钟健学术讲座”“侯外庐学术讲座”“创新论坛”“名家讲坛”等百余场。举办“三深计划”与大地构造学前瞻性基础科学问题高层论坛、“一带一路”大学智库联盟国际研讨会、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决策与质量问责中美研讨会、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等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20余场。通过学术研究推动,西北联大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紧扣“三全育人”,学生思政工作取得实效

树魂立德工程扎实推进。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不断丰富和拓展“树魂立德”育人工程内涵。扎实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弘扬革命理想主旋律,组织3000余人次重走西安八办、铜川照金等革命之路。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青年大学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各类学习教育活动500余场(次)。开展“三走”大众体育项目、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200余场。参加全国大学生“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温睿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称号。我校学生当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并作为我省唯一大学生代表应邀赴京参加全国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成果突出。163支团队2000余名师生深入18个省85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获得全国优秀团队、全省优秀组织单位、全省标兵团队、全省优秀团队等称号。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00余个、志愿服务1000余次,服务时长15000小时以上。15名青年教师入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专家库。获得全国“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感谢恩师 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优秀组织奖、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金奖等荣誉。7名学生入选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事迹被中青报、人民网等广泛报道。

学生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易班”平台建设。修订学生奖助系列制度,出台《学生社团管理办法》。16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雨露工程”技能培训。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增至1300余个。胡强作为我校国家奖学金优秀获奖代表事迹在《人民日报》刊发。为地方政府输送选调生47人,为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输送毕业生52人,50%的毕业生在西部和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1.50%。打造“一人一册”危机干预信息跟踪库,心理帮扶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制度。完善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各类导师队伍体系。1人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晋级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2人获得陕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二等奖。

八、坚持开放办学,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国内合作进一步拓展。与宜昌市、安康市、宝鸡市、哈密市、绵阳市、旬邑县、伊吾县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宜昌市联合开展“清江生物群”研究保护工作,与哈密市共同开展多学科考古、文物与遗址保护工程等研究工作。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旬邑县共建“秦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先周文化国际考古研究中心”。与上海美奥、西北国际医疗集团、西安力邦合作推进我校医学学科建设。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卓越法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与西安市文联等合办《美文》杂志。与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日报社合办《新闻知识》杂志。注册成立西北大学朱雀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各类捐赠累计到款2600余万元。推出“紫藤缘”校友信息系统,举办“玉兰大讲堂”、首届校友集中返校日活动。

国际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招收64个国家和地区1449名留学生,同比增长25.9%。接待25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团组96批1428人次,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2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24项合作协议。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425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603人次,同比增长12.1%。获批5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聘请长期外专70人。2位外国专家获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提名,并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外专招待会。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合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教育部资格审查。获批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项,获准立项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个。成立澳大利亚校友会、北美校友会华盛顿分会。

教育培训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干部学院举办49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近3000人。承担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培训4700余人。全年培训全省中小学教师1300余人。先后与陕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共建教学基地,与西安市委统战部共建新生代企业家培训基地,全年培训超过5400人次。棫朴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按照“12348”扶贫工作思路和“3+1+X”帮扶工作指向,提供“西大方案”。校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师生1000余人次积极投身帮扶实践,全年开展扶贫工作127项。编撰出版《中蜂饲养技术》《特色农业管理技术》等读本教材,平利社区学院组织扶贫培训58期,免费培训2543人。设立全国首家扶贫主题京东无人超市,持续开展“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活动,消费扶贫金额达306万元。黄山村贫困退出工作有序推进,整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1%,创历史新低。获评全省高教系统“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安康市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全省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考核优秀单位。驻黄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伟星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好人。

九、提升管理水平,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持续推进制度进化机制,审核规章制度79份,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坚决贯彻中省为基层减负要求,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长安校区新建视频会议室并投入使用,全年会议同比下降28.4% ,行政发文同比下降 25.9%。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出台党务公开暂行办法。实施学术委员会例会主题制、委员建议征集制,持续推动委员常态化调研工作。完成49个工程项目审计,审计金额达8.45亿元,节约资金554.04万元。

校园建设稳步推进。东学楼、西学楼、30-31号教工公寓交付使用,综合训练馆及基础配套验收交付。完成东、西学楼、30-32 号教工公寓楼周边绿化。基本完成生命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楼建设。能源化工大楼、宏观经济大楼、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封顶。体育馆、博硕士学生公寓、地质大楼建设有序推进。

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三校区水电暖及房产缴费联网、配电室供电系统升级、一期供暖锅炉低氮改造等民生项目。实质推进桃园校区家属区部分楼宇加装电梯工程。完成长安校区东西学楼院系入驻、行政办公搬迁。成立会议室管理中心,统筹管理会议室资源。按照“定额分配,超额有偿”的使用原则,推进公房管理改革。学生公寓开辟网络报修通道,免费提供医药箱、打气筒、针线包等便民服务。及时启动平抑基金,确保饭菜价格稳定,落实价格调控和困难补助政策,保障贫困学生基本就餐需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在重点部位增设视频监控。博物馆全年接待8.2万人次,同比增长54%。收集纸质档案11253卷(件),完成档案数字化加工100万页。新增纸质图书5.9万余册、电子图书7.5万册。

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制订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实施新一代校园网架构建设,实现带宽扩容增速。实现无线网全面覆盖和无感知全校漫游,师生在教学办公区免费用网。人事、教务、财务、后勤等部门35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不上门,少跑腿”办事事项逐渐增多。“一表通”开始试运行。户外电子屏实现统一管理、线上审批、自主发布。教务处、研究生院等6个部门22项证明材料可自助打印。微信企业号提供65项线上服务,实现 OA、网办、邮件和网费消息及时送达提醒。VPN系统投入使用。虚拟卡(云闪付)成为校内消费主渠道,银联累计补贴超过650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9年10月份,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来校调研,在了解我校发展的基本概况后,她评价道:西北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办学定位清晰、发展成绩突出,投入产出比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低投入、高产出,这是对我校理念引领、改革推动,坚持“超常规发展”的最好诠释,也是全校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公诚勤朴”校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四年,学校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快马扬鞭,勇立潮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取得了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辉煌业绩。对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相当一部分已经超额完成,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在规模上、质量上、社会影响上,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上级部门、各级领导和全体西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学校层面来讲,主要在于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实施了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一是持之以恒深化综合改革,建立“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模式,推进大部制改革,实施“一院一策”。二是持之以恒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以生为本,开启完全学分制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选择权。三是持之以恒引育一流人才队伍,坚持“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努力营造“尊严工作、体面生活”的良好氛围。四是持之以恒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强调“精基础、强应用、育交叉、促转化”,打造“学科方向—团队—平台—学科集群”一体化体系。五是持之以恒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创新产教融合体系,健全“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贯通机制。六是持之以恒推进开放办学,与政府、企业、社会建立共建、共享、共赢机制,着力构建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七是持之以恒完善条件保障,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合理布局基础教育,建立一流教学科研支撑保障体系。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工作中仍面临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在总量、标准、结构的把控上还不到位;从小的方面看,学校改革发展的理念、举措还没有完全内化到师生的观念意识中,没有完全付诸于师生的自觉行动中。具体表现在:一是“一院一策”改革方案虽然都已出台,但还存在对“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理解认识不到位,校院(系)两级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落实不平衡等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持续完善提升。二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完全学分制改革推进缓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三是人才引育的不平衡愈发凸显,分类评价制度亟需完善,考核激励杠杆和导向作用还不明显。四是学科资源统筹共享与交叉融合不够,新的增长点潜力挖掘不足,重点培育不充分。五是共建共享共赢的机制还不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仍是短板,开放办学的实质性举措不多。六是科研组织模式、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学校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需要我们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实践中聚焦重点难点,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思路,不断深化“一院一策”综合改革,破解改革中的共性和难点问题。

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同志们,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再过一年,我们将开启“十四五”的宏阔篇章;再过两年,学校将喜迎建校“双甲子”,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期,我们需要认真地“总结”“固化”和“谋划”“总结”就是要梳理成绩、归纳做法、凝练经验、发现问题。“固化”就是要汇聚改革几年来的智慧力量,推进制度创新,最终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治理体系。“谋划”就是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明确2020年的工作设想,还要面向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制订工作。

当前,国家经济大势和外部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面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面对“一带一路”倡议、陕西“五新战略”“三个经济”建设的使命和任务,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发展局面,在省上对教育投入一定程度缩减、学校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用规则和制度节省更多成本,在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从管理效能中谋红利;在“十三五”目标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学校开启新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要特别警惕和防范守成知足、止步不前的精神倦怠,我们要更加注重敬终如始,保持奋斗的姿态,不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丧失昂扬的斗志。我们在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需要扛起重如山岳的发展责任。

中流击楫,溯流而上,时不我待,责无旁贷。我们必须抖擞精神、鼓足干劲,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再升级,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举措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率的提升。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破解难题,不断办成大事,直面挑战,完成决战。

今年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效。认真总结“十三五”以来的成绩和经验,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固化“一院一策”改革成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管理服务等,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显特色,决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持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终身课题,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校内巡察,全力抓好主题教育整改工作,保证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学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在政治建设方面,加强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和各级基层组织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建设方面,切实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好校院(系)两级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学习,抓好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理论武装,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组织建设方面,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政治功能,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加强全校党务工作干部和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举办第二届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等,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用好“三项机制”,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

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无小事的政治意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筑牢广大干部师生的意识形态思想防线,切实维护校园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健全校内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研判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可管可控、整体向好的局面不断巩固加强。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依据上级审批同意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调整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划分处室工作职能,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完成省属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政治监督,以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执行情况为重点,加强贯彻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保障中省有关精神落地落实。强化日常监督,以学校工作要点的落实情况为重点,采取多种监督形式,加强检查和抽查,夯实日常监督,提高精准监督水平。持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复查验收准备工作,推动落实学校《文明校园提升工作方案》,对“六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推进长安校区教学楼组团长廊文化提升、长安校区校园公共区域文化景观、长安校区道路命名等工程,开展第三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和立项工作。

全力做好稳定安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系统联动的稳定安全运行机制,落实好稳定安全主体责任。继续做好稳定安全风险研判、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抓好重点人群、重要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的稳定安全防范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

将2020年作为思政工作的“深化之年”,进一步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和考评体系。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及责任清单,促进各类课程育人能力全面提升。开展“三全”育人特色实践项目培育,支持并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制定学生朋辈导师管理办法,试点本科生导师制。健全“易班”大数据学生思想行为分析机制。打造“易班”书院。进一步推进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扎实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持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五四三二一”组织育人模式。

持续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组织、申报和管理工作。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慕课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力争3-5名教师荣获奖项。

强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大辅导员选聘力度,足额、高标配齐专职辅导员。出台“辅导员培训培养计划”(2020-2022),按工作职责构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研究团队。全面优化“652”行动计划,推动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构建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引入心理危机预警监控平台,建设“一人一册”危机干预信息跟踪库。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深化推进“劳动+”实践育人理念。积极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强化教师理论武装。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宣讲、典型宣传、经验交流、宣誓承诺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陕西省师德先进评选推报工作,弘扬师德楷模精神,强化师德激励,讲好师德故事。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规范、考核评价等制度,加强师德师风监督工作,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三、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和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条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夯实专业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提升专业整体实力。组织完成好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申报和认证进校检查工作。做好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申报工作。加强本科课程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做好陕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参赛组织工作。继续加强教学督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做好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善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做好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审核工作。持续加强5个新增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做好迎接专项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过程管理,深化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持续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加大省级优秀博士论文的培育和选拔力度,力争在数量和结构上有新的突破。推进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及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进一步夯实院系招生宣传包干政策,加快教授宣讲团建设,争取在2020年实现高考录取分数、位次进一步提升。合理编制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确保高水平运动队首次招生顺利完成。

四、持续推进学科高质量建设

大力推动地质学、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培育工作。积极争取中省对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全力做好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期末验收工作、下一轮遴选准备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为构建一流学科梯队夯实基础。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共同体职责,协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上线运行学科大数据信息系统,提升学科建设精准服务水平。持续深化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加强对标分析和政策研究,为提升学科内涵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五、持续强化科研能力和水平

对标“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双一流”建设指标体系,结合学校科技工作发展,谋划布局“十四五”科技发展,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一院一策”和“放管服”要求,深化“五个三”精准服务工作机制。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抓手,维持科研体量高位运行的局面。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资助计划、紫藤国际合作计划、博士后国科金工作计划。持续实施“登峰计划”,做好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科研奖励培育。推出团队支持计划,通过政策经费引导,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提升彰显学校科研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水平。全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级平台,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西安阿秒光源”大科学装置的申报工作。大力培育交叉融合研究,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军工单位联合推进军民融合工作,不断发掘新的科研增长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筛选”和“转化基金”要素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挂牌机制。依托“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发掘与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进一步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能力和水平,保持并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和省内的地位和影响。做好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和一般项目孵化工作,提高重大选题策划力,提升高级别项目立项率。力争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获批省部级基地1-2个。

六、持续构筑人才育引新高地

持续依托中省各类人才计划,积极拓展海内外人才引育渠道,为学校精准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加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新建6-8个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示范效应。

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精准引进、超常规引进,做好引进人才保障工作。修订单位考核办法,制定人事代理人员考核、续聘等办法。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稳定非事业编制人员队伍,完善考聘机制。加强博士后政策宣传,扩大博士后人员在站规模。

七、持续开拓开放合作新局面

继续加强已签约区域项目的落实与组织协调,重点推进与省内签约地市以及长安区的相关合作。推进与优质资源及优势资源密集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新疆、宜昌等我校重点学科合作发展区域、珠三角区域等的交流合作。健全完善基金会规章制度和理事会议事规则,加快平台建设,建立奖励机制,拓展捐赠来源,确保资金保值增值。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助力平利县、汉滨区脱贫摘帽,完成黄山村贫困退出工作。

积极响应国家外交倡议,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办好中印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入选项目“国际玄奘论坛”,筹备“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相关活动。在中亚地区共建以中外联合考古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开展考古、化工和MPA等专业领域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等。进一步发挥二级院系主体作用,完善院系国际合作模式。开设孔子学院院长候选人培训班。完成中意合作办学机构申报工作。推动国际汉唐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争取获批外事自主审批权。

八、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力争2020年完成长安校区所有基建项目。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强网络设施和运行环境建设,深度开展数据融合与共享。推进教室改造和教学公共区域文化氛围营造工作。做好精细化服务工作,启动一批民生工程,有计划地进行老旧设施提升改造。建好一批教学科研、实践实训、学习生活等亟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新建高层博硕士公寓楼家具配置等工作,科学有序做好学生住宿调整。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继续绿化美化校园空间,增设园林小品、景石等微景观。加大对图书档案、出版、博物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教学科研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西北大学已经走过了117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走得清晰而坚定。今天,让师生员工尊严工作、体面生活的郑重承诺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双一流”建设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划之年。新的一年,为了学校发展的更大格局、更大梦想,期待每一位西大人都拥有奋斗的姿态,用苦干实干诠释对教育的忠诚、对学校的热爱,努力干好每一天,牢牢抓住这一年,为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公开受理

地址:西北大学长安校区5号楼527室
电话:029-88308002
邮编:710127

  • 官方微信

  • 移动校园

Copyright 2021 Northwest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信息公开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