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在西北大学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9年1月10日)
校长 郭立宏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学校改革深化年,是全校上下精准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在上级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8年的重要工作和主要成绩有:
一是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进一步优化;二是与西安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共建生物技术硬科技平台、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等“八大工程”,西安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成为我校直属附属医院;三是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完全学分制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四是大部制改革取得突破,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正式成立;五是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有院(系)的改革方案均已论证完成;六是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1个“111”引智基地,这是我校、也是我省省属高校获批的第二个“111”引智基地;七是大陆构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2018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八是获批“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态系统演化”“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五个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教育活动。
思想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开展文明校园巡礼,学校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10所全国文明校园典型之一,王亚杰书记应邀参加中国文明网系列访谈。成功举办9-10月“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陈伟星等获陕西好人称号。
组织和干部工作不断优化。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用好“三项机制”,制定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战略计划,调整处级干部56人次,科级干部64人次,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持续深化“三转”工作,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和脱贫攻坚等专项工作督查。严格规范执纪审查,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群众举报线索和上级移交问题24件,组织处理30人。
二、综合改革全面深入展开
“一院一策”改革全面铺开。所有院(系)综合改革方案均已完成论证,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在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会上介绍学校改革经验,引发热烈反响。
大部制改革稳步推进。出台学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地学部正在论证。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正式成立。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成立3个无行政级别实体研究机构,对校内机构部门的岗位、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开展职能部门对接院(系)精准服务试点工作,11个试点部门为19家院(系)开出了768条精准服务清单。
三、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从2018级新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立项179个。获批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3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3项。与省委组织部共建中华文化干部学院。
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涌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陈峰入选***教学名师初选名单,15人当选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王连堂、惠宁、茹少峰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王震亮的“低油价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现该类别项目国家级零的突破。
获评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理科组获奖数量稳居全省首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50余篇,占全校总量的72%。8篇论文进入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环节。首批5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通过省学位办绩效考核。
学位授权点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完成50个学位点自评工作。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数位居全省第一。自主撤销一级硕士学位点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完成26个培养单位77个学科和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培养方案修订。
学生竞赛屡获佳绩。本科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获国家级奖项22项。研究生在京都大学生国际创业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国际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33项。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文史类在17个省份,理工类在22个省份录取位次均较上年有所提高,本科招生首次覆盖港澳台地区,省外招生比例达54.2%。硕士优秀生源首次突破50%,拓展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范围,博士研究生优秀生源达83.39%。
四、“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
学校战略规划取得新突破。与西安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实施“八大工程”。西安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成为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医学本科专业申报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
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坚持分层次建设思路,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建设特区,扎实推进地质、考古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工作。物理、化学基础学科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编制学校《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析资料汇编》等分析报告。学校在THE 2018排名中首次进入亚太地区200强。在昨天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我校就“双一流”建设成绩成效作了交流发言。
五、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招收博士后109人,其中师资博士后33人。教学科研岗位选聘111人,补充辅导员、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35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7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8人,其他派出项目30人。《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探访西北大学人才井喷奇观》。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强化。加强制度建设、宣讲教育,将师德考核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师德失范问题“一票否决”。陈峰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陈三平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经济管理学院获评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六、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科研项目和经费有所突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3项,比上年度增长25.7%,获批123项。张兴亮、赵国春、张志飞、范代娣、吴汉宁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张兴亮负责的“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态系统演化”获重大项目资助,直接经费1969.9万元,为我校“十二五”以来获批的第二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袁洪林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彭进业、王家鼎、孙鸣、代成义、严坤平等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同比增长35%,立项数创历年新高。其中,李浩的“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段清波的“全国明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席恒的“海峡两岸劳动力流动现状调查与劳动权益保障研究”、段建军的“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共同体研究”4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量并列全国第9位。获“冷门绝学与区域国别研究”重点研究专项1项,为新增设类别,拓展了项目领域。全年理工科科研到款23845.5万元,文科科研到款4536.24万元。
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8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11项,陕西青年科技奖2项。34项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6项成果获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等级和数量均为全省第一。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6篇论文被《中国社科文摘》全文转摘。韩志斌等获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郭晗获“刘诗白经济学奖”著作奖。
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温睿负责的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引智基地获批“111”引智基地,成为我校也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二个“111”引智基地。董云鹏负责的大陆构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建设。获批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2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省级平台3个。与华大基因联合成立古DNA实验室,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陕西省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获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批第三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智库建设成效明显。丝绸之路研究院等3个机构入选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年度中国核心智库。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中心获中国智库索引-智库最佳实践案例最佳管理二等奖。吴振磊、白永秀关于移民搬迁的建议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采用,并获中央领导批示,马莉莉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蒋真、卢山冰关于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开展涉伊业务的对策建议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采用,四份研究报告被国家安全部门采用。
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签订四技合同230项,总额724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4%。与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成果转化意向协议,总金额3.05亿元。与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共建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增地方科技工作站3个。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获省教育厅认定。
七、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树魂立德工程扎实推进。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16场。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116周年校庆,组织开展活动87场。获批2个陕西省辅导员工作室。
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突出。组建163支团队2372人赴全国各地开展“精准扶贫”“红色寻访”“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获省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获评全国优秀团队1支,全国优秀报道、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通讯员各1项。在中青网等媒体发布相关新闻1000余篇。“守护秦岭绿色 助力地区扶贫”环保公益项目荣获“2018中国青年环保项目”二等奖。陕西地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调研志愿扶贫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秦巴山区智障儿童关爱帮扶”科技扶贫公益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
学生服务工作卓有成效。发放各类本科生奖助学金3835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9274万元,“三助一辅”岗位津贴906万元。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55户。搭建“超市化”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四魔方”就业信息系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获批陕西省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43%,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100%就业。获全国2015-2018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术及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杨钟健学术讲座”“侯外庐学术讲座”等品牌学术活动400余场、“诺奖论坛”5场。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月开展各类活动1333场。开展“公诚勤朴在西大”系列活动和“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八、开放办学不断深化
国内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咸阳市、榆林市、长安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华大基因、陕鼓集团、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华侨城集团、长安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举办“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专场活动,成立校友之家、校友经济总部、校友企业家联盟。接受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赠1265万元。举办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预备会、116周年校庆活动。
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围绕“双百工程”“两联一包”工作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设立2项扶贫专项课题。学校扶贫工作多次得到中省媒体宣传报道,先后3次在脱贫攻坚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学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推荐为教育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国际合作有效拓展。出台全面推进国际化建设实施方案。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了20项合作协议。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424人次、学生557名赴境外交流学习。招收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1151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接待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团组104批969人次。获批港澳台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组织7个校级访问团组出国招聘高层次人才。组织中青年教师、首批管理干部赴海外研修。聘请长期外专64人,新获批3个高端外专项目和7个省部级以上国际科研合作计划项目,签订紫藤科研合作合同120余份。成立陕西省首个诺奖工作室。
九、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管理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实施经费管理模式改革,开展项目库建设。启用网上项目审批、报账和申报系统,实现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无纸化办公。完成公务用车改革。法律事务室出具法律意见82份,召开4次规章制度审核会,审核规章制度40余份。开展工程审计项目62项,审计金额2.06亿元,审减金额1731万元。完成政府会计制度改革,2018年学校总收入突破15亿元。
“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稳步推进。将文化西大名片工程列入与西安市战略合作协议中,与碑林区签署共建项目协议书。文化西大名片工程已获西安市发改委立项,新村改造项目相关的容积率核准、棚改政策落实、周边用地协调等核心问题正在有序推动解决中。
长安校区建设有序开展。东、西学楼和30号、31号教工公寓楼建设完工,综合训练馆完成土建安装,生命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楼完成二次结构施工。学术交流中心获省教育厅立项,体育馆、历史考古大楼、地质大楼获省发改委审批立项,能源化工大楼、博硕士公寓、宏观经济大楼完成招标。
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启动公房管理改革。完成长安校区教工公寓30、31号楼分配,太白校区教工4号楼、长安校区幼儿园装修改造,京东超市建设等。学校获西安市生态园林式单位称号。三校区食堂支持多种扫码消费,开设健康饮食窗口。为全校教职员工庆祝生日,送生日贺卡和蛋糕,校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完成“中步走”绩效工资调整,调整政策实质性地向青年教职工倾斜。博物馆获评“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年接待5.4万人次,是2017年的1.6倍。图书馆新增图书51544册,电子图书16.6万册。智慧校园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移动校园建设完成,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116周年校庆、百万校友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教师传道授业、扎根讲台的坚守,离不开所有科研工作者潜心学术、追求真知的坚持,离不开所有教职员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坚实,也离不开青年学子们努力发奋的坚定,更离不开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坚如磐石的支持与厚爱。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学校目前存在的诸多困难、问题和不足。一是对“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发展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准确,超常规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以改革谋发展,将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开拓性和执行力不够,部分同志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懈怠思想,改革进展总体略显缓慢;三是在国家人才政策调整的新背景下,人才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积极谋划、打开局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亟需巩固和不断完善;五是学校管理体制以及各项配套制度与完全学分制契合度尚显不足;六是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考核激励评价的杠杆作用发挥还不明显。七是基层党建和思政教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与学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深入分析,聚焦问题,在今年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主动发力,逐一对标,不遗余力地去解决。
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阐述了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定位、明确了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新目标需要新担当。站在新的起点,全校教职员工要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努力开启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征程!
今年的工作思路是:今年是党建质量年、改革升级年、学科加速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一流”建设以及学校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升级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围绕这一思路,2019年我们的重点工作有:
一、旗帜引领,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
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紧扣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根本要求和“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的工作重点,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主题教育。持续推进校内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问题,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紧盯重要节点,紧盯关键少数,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着力减存量遏增量,着力常监督长监督。继续做好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二、以本为本,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力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改革体系。通过专业内涵建设,助力34个省级“一流专业”。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善教学信息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招生模式,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夯实院(系)包干招生宣传政策,进一步提升师生招生宣传参与度。继续加快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优质生源基地突破100所。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要求,完善导师选聘、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和考核,加大分流退出力度。
三、改革升级,持续激发事业发展动力活力
先行改革院(系)要发挥示范作用,推进改革升级,确保改革实效。其他各学院要加快改革步伐,加紧实施改革,切实激发内部活力和动力。深入推进学科及管理大部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办学活力。
四、精准发力,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围绕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建设,健全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校级人才项目投入和孵化,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精准培育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新建5个名师工作室,完善校领导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平台,在院(系)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分支机构。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等,探索建立师德师风问题负面清单制度。修订教师系列、工程实验、编制外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完善考核评价建设,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五、内涵发展,推进学科加快、特色、高质量建设
做好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效益,出台学科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和学科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全力做好地质学世界一流学科、考古学A+学科的建设,推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等理科基础学科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优势学科,为下一轮学科评估奠定基础。做好学部制改革试点,及时跟踪第五轮学科评估最新动态,研判学科评估政策导向。实施“高被引科学家和ESI学科提升计划”,加强对学科的日常动态观测。
六、创新模式,打造西大特色科研体系
建立“一院一策”对接机制和重大科研任务策划机制,工作经费资助模式由“下达任务”转变为“任务申报”制。在实体研究院基础上,组建交叉研究中心。以国科金为抓手,推进团队申报制。借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一步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形成创新研究群体。做好第五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工作,确保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评估。做好现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的建设工作,出台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智库效能,力争中东研究中心等5个智库获陕西高校新型智库认定。
七、多措并举,积极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围绕“精准思政”,实施“树魂立德提升计划”。构建“学校、院(系)、学生组织、班级、自媒体”五级工作矩阵,加快“易班”平台二、三期建设。实施网络教育品牌引领工程,开展“西大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积极探索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优秀本科生中选聘朋辈导师,实现联系学生的全程教育引导。深化内涵建设,出台实施意见,推动辅导员队伍改革。
八、坚持开放,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
推动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申报。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筹办工作。策划2-3个海外招聘团。支持院(系)选聘高水平外国专家,提升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培育)院(系)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合作。
加强已签约项目的落实与组织协调,重点推进与省内各地市的合作,拓展与理事会成员单位的各类合作。注册并规范管理基金会。完善“玉兰奖”评选程序,举办秩年校友返校暨校友日活动。完成“三网合一”校友平台建设,召开校友工作会议。抓好扶贫培训、示范基地实体项目、扶贫志愿服务等常态化工作,推进社区学院实体化建设。
九、从严治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主渠道作用。编制学术委员会年度报告,建立校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联系机制。制定党务公开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党务、校务及信息公开。完善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完善学校理事会工作机制。继续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十、提高标准,进一步增强学校服务保障能力
完成综合训练馆和生命科学类实验教学楼建设,加快推进能源化工大楼、博硕士学生公寓等项目建设进程,启动桃园校区人才引进公寓项目的前期立项。实质性推进桃园校区家属区电梯加装工程。
全面推进“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建设,争取在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主体、详细规划、融通资金、风险评估、房屋鉴定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做好长安校区东、西学楼搬迁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加快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激发队伍活力,让广大教职工尊严工作、体面生活。
精细化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启动一批民生工程。完成太白校区一电源电缆更换,礼堂西耳房维修改造,化工楼北侧仿古房改造。继续完成部分校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过去的116年,赋予了西大人无尽的辉煌与荣光。展望未来,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使命和艰巨挑战。我们这一代西大人必须为了发展梦想,执着前行,不懈坚持,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不是因为有了机会才争取,而是因为争取了才有机会。人生的逻辑如此,学校的发展亦是如此。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敢闯敢试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思想的新解放、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握手成拳,坚持建设“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不动摇,我们必将乘风破浪、聚沙成塔,创造更广阔、更美好、更璀璨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