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职工代表大会

首页 -- 信息公开项 -- 基本信息 -- 教职工代表大会 -- 正文

西北大学2021年教代会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3        阅读量:

强化统筹 优化结构 持续改革 内涵发展

开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新征程

——在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1年1月7日)

校长 郭立宏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学校改革巩固提升年,也是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时任省长刘国中等上级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在上级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总结、巩固、谋划”的工作基调,改革发展不松劲、工作节奏不减慢、疫情防控不放松,脚踏实地、凝心聚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2020年的重要工作和主要成绩有: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到我校中亚考古队,全校师生备受鼓舞。二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学有序开展,守住了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了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三是扎实开展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四是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理念、做法与成效。五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教授赵国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年新增国字号人才20人次。六是17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省级金奖2项,实现国赛金奖、省级冠军零突破。七是获批“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筛选,已通过两轮评审。八是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项。王家鼎主持的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初评。九是圆满完成“双一流”首轮建设周期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双一流”动态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十是学校被授予一定的出访来访外事审批权,成为省内第一所获此授权的省属高校。十一是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我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获全国119消防安全先进单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科学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学校坚决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以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八个工作组,制定和完善了“八案七制”,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决策科学、组织严密、行动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动线上教学、线上办公,为师生员工提供基本学习生活保障,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学校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影响。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在不降低防控要求的条件下,适时调整优化管理防控方式,凸显人性化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率先在陕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启动陕西高校第一个新冠病毒防治紧急科研专项。生命科学学院被评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二、“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序推进

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制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工作组,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院(系)规划”三级规划编制体系。按照开门编规划、科学编规划、务实编规划、协同编规划的思路,先后召开学校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专题报告会及战略研讨会,各规划编制工作组高度负责、通力协作,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文本已初步形成。

三、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组建师生宣讲团,通过座谈会、宣讲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开展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4个校内督导组,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有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治监督,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融入工作中。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巡视、专题教育、审计等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持续抓好各项专项治理工作。主动约谈校级班子成员和二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98人,对31名新提任处级干部组织廉政考试,对19名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设,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有力执纪执法,全年处理问题线索10件,立案2件,纪律处分1人,诫勉谈话3人,通报批评1人。落实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方案,加强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

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强化。出台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方案2.0版和《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召开学校思政工作座谈会、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会,新聘14名管理干部为思政课教师、18名高层次人才为思政课兼职教授、29名教师或管理干部为网络育人骨干教师。承办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现场展示活动,5名教师获“标兵”“能手”称号。印发《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四史”学习教育、“西迁精神”进校园。学校学习强国号、视频号正式上线,官方微信推文阅读量6次突破10W+,1个作品入选“全国百篇网络正能量作品奖”,14个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映等活动中获奖。开展党委专项工作巡察督导检查,校内4个督导组对31个党委(直属党支部)进行了全覆盖巡察。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我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基层组织建设全方位提升。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顺利通过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党建“双创”评估、审核验收。建立党委书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动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全年调整任用处级干部52人。对4个院(系)行政班子进行了换届工作。修订《处级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实施细则》,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群团和统战工作深入推进。深化团学改革,成功召开第32次学生代表大会、第5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学校获评“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获得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优秀组织单位1项。在统战成员中持续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活动,全年党外人士提交提案、议案、建议案等29项,均获采纳,16项提案建议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开展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专项行动自查及整改工作,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整体水平。

稳定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完成两年一度稳定安全先进单位评比表彰,对校内各单位稳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巡查督办。扎实推进校园及周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落实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以迎接省级“平安校园”复检为契机,不断完善责任体系,推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四、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

强化理念引领,凝聚改革共识,“一院一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改革实效持续彰显。部分院(系)推出综合改革2.0版,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持续推进新的改革举措。围绕“一院一策”改革和“十四五”规划情况,先后召开16场座谈会,调研74个校内单位,通过总结、巩固、谋划,推进构建综合改革的长效机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专门委托学校开展“高校二级学院领导体制研究”项目。2020年7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西北大学: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新动能》为题,报道了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理念、做法与成效。

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财务资产部,调整资产公司机构设置。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应急管理人才和科研优势。成立朱雀金融研究院、陕西省黄河研究院等无行政级别实体机构。在5个单位试点设立无行政级别外事副院长岗位。出台并实施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强化绩效工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成立校院两级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实现线上主流教学平台全覆盖。推进线上课程思政改革,把疫情“危机”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契机”,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5位教师的“战疫”微课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级无机化学》《外国美术史》入选陕西高校疫情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在省内60余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现状调研,调研报告被省教育厅采纳。

教学与课程建设成果丰硕陈洪海、彭进业、陈三平、屈健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奖。17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课程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入选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全英文课程入选首批国际在线平台慕课课程,累计86门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建设并上线运行。推进形成“课堂教学、专题教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为主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获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获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持续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学籍管理、学业监测与通报等制度,规范教学运行管理。引入在线平台优质课程,丰富完全学分制课程资源。40位教师入选2020-2024年陕西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教改实验班,与开源证券合作开设创新人才实验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开展交叉学科类、临床医学类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在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经管学院、城环学院、法学院等6个单位开展以职业资格衔接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在21个研究生招生单位中启动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

专业结构持续优化。制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推进24个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获准设立俄语、药学2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法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获批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1个专业获批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哲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美术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等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通过省上学位授权审核。

创新创业教育成绩喜人。“三创”空间孵化基地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6个。与华为、京东、百度等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入选陕西省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成员单位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1门。累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167项、省级501项。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实现国赛金奖零突破、省级冠军零突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一等奖。获第十五届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项。获省级“挑战杯”竞赛金奖等奖励14项。

生源结构不断优化。新增18个优质生源基地,生源基地总数达160个。2020年普通类本科招生3328人,其中,高水平运动队录取9人,港澳台地区录取29人,新生外省生源比例达到52.94%。研究生招生4049人,招生数量首次超过本科生。实现港澳台地区研究生录取零突破。首次录取“一带一路”中外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7人、军地联合培养研究生62人。报考2021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18075人,再创历史新高。

六、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流学科建设提速增效。组织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总结专家论证会,顺利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双一流”动态监测数据、省级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监测数据填报。持续推进地质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重点做好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工作。

学科建设内涵稳步提升。持续完善“方向、团队、平台、集群”一体化递进式学科发展体系。优化学科协同发力机制,按照分层分类原则,制定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科学制订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完成三轮学科摸底工作,突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成学科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

学科声誉持续向好。学校首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并列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第43位、在陕高校第3位。2020年自然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242位、内地高校第47位、在陕高校第2位,全球位次较2019年上升13位。药理学与毒理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入选全球前1%学科增至6个。

七、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全年新增教职员工151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通过高级职称特别评审14人,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4人。出台《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用合同聘任、校内转岗、兼职等方式,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和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全年进站博士后93人,全脱产博士后比例首次超过60%。获批博士后基金56项,位列全国所有设站单位第38位。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部通过国家评估,地质学和中国史评估结果为“优秀”。刘建妮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文化遗产学院获评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范代娣获评陕西省师德标兵。王建新获评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年度人物。孙少杰获评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

青年教师培训不断强化。4人参加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组织新进校教职工岗前培训、教学名师讲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培训等58场,培训中青年教师1700余人次。

八、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承担高水平项目能力不断增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5项,韩英锋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赵立臣、孙圣思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王家鼎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刘良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杨文力获批全国高校首家国家基金委“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项目。张宏福、贺小伟、陈晓江、张世强、周伟强、刘成、陈莉、孙满利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4个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创历史新高。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3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2项。牛一兵主持、郭立宏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获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梁星亮、郝润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何爱平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许门友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李纯青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截至2020年11月底,科研到款经费总计3.58亿元,其中,理工类3.14亿元,文科类4395.9万元。理工类纵向项目到款2.26亿元,创历史新高。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科研成果“清江生物群”入选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王家鼎主持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项目通过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初评。傅东静通过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初评。7项成果通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其中,1项成果被推荐为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3项成果被推荐为一等奖。6项成果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创历史新高。33项成果获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8项。在Nature、Science杂志子刊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7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6项。

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三年多的艰苦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生态环境部正式推荐至国家发改委,经过两轮评审,从全国160个项目中入围前80,有望进入26选13的终评环节。“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三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中东研究中心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成立陕西省黄河研究院、陕西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省部共建西部能源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列入部省会商文件。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12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通过评估。获批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西安市知识产权综合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学校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入选西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获批2个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6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古生物研究团队获评“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3人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评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获评陕西青年科技奖。

高水平学术交流持续开展。举办“侯外庐学术讲座”“杨钟健学术讲座”等学术报告200余场。先后邀请樊代明、杨玉良、单霁翔、张维迎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中国哲学史学会年会、首届黄河论坛、陕西发展高层论坛、全国煤化工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会议。协办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持续做好研究生学术月、导师讲坛等品牌学术文化活动。

九、学生工作迈出新步伐

树魂立德工程扎实推进通过知识竞赛、参观实践等方式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好样板党支部和红色基因辅导员工作室,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引导。迎新工作现场报到“一步骤”完成,入选全国易班优秀案例。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举办118周年校庆暨迎新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爱国主义、“四史”教育等主题活动达到400余场。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学校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团建示范院校”培育创建单位,2个院(系)、5个团支部获评首批全省高校示范创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立项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项目6项、“十大育人”品牌项目18项。

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返校工作要求,组织8批25000余人次学生平安有序返校。出台《学生朋辈导师管理办法》,搭建“乐学、辅学、督学、优学”四位一体学风建设体系,举办优良学风主题活动100余场。实现建档立卡等重点保障学生100%获得资助,为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4亿元。255名学生接受“雨露工程”技能培训。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林奕皓的优秀事迹在人民日报刊发。杨宇、田静卓入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举办就业洽谈会530余场,组织170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为地方政府输送选调生41人,为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输送毕业生57人。全校初次就业率81.06%。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问题排查辅导工作。全年接受心理咨询1200人次,实施危机干预197人次。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成果突出。建立学校首个劳动教育基地。170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加基层防疫、线上家教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招募10名队员。73支实践团队、553名西大青年深入18省开展实践活动,荣获全国优秀暑期实践团队、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优秀个人、“三下乡”省级示范学校等称号。获批省级生态环保资助项目1项,获评省级优秀志愿者1人。

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完善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参加培训1000余人次。完善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畅通“双线”晋升通道,8名辅导员转聘事业编制。1人获省级教学类竞赛一等奖,1人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2人获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

十、开放办学得到新拓展

办学资源持续优化全年签署合作协议32个。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陕西银保监局等单位在考古学科、清廉金融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陕文投集团、西部电影集团共建西北地区首个电影学院。与海南省合作成立西北大学南海研究院(筹)。挂牌西北大学附属铜川医院、附属神木医院、附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附属西安高新医院。海内外校友为学校捐赠疫情防控物资累计达800万元。吸纳社会各类捐赠累计2516万元。举办第二届“校友返校日”活动,3万余名校友相聚云端,共话母校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完成美国西北拿撒勒大学孔子学院的转隶,推进泰国罗勇中学孔子课堂申办工作。开通外事服务系统。全年共聘请长期外专74人,获批4项国家外专项目。25名师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研访学项目、高水平研究生项目、乡村振兴项目。首次获批2项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线上项目。推出剑桥、牛津、伯克利、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线上短期学分课程。建设线上汉语文化课程33门、专业课程34门、英文授课课程7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签署交换项目协议5项。国际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出版专著1部。

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助力帮扶对象巩固脱贫成果,平利县、汉滨区如期退出贫困县(区)序列,黄山村整村脱贫摘帽。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开展各类扶贫培训项目25期,培训709人。消费扶贫达330余万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扶贫干部陈伟星自传《二十一年扶贫路上的脚印》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读本《中小学戏剧美育》出版发行。扶贫干部牛镭获“陕西好青年”称号。学校获评陕西高校“双百工程”先进单位。以平利县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的项目《语言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的策划与实践》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承担省内98所高校岗前培训工作,培训5000余人。全年培训全省中小学教师1300余人。成人高考报考人数及录取率均位列全省第一,非学历培训人次较上一年度增长110%,新增“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中华文化干部学院培训达到141班次、11000余人,较2019年增长214%,位列全省高校基地考核评估第一。学校获评陕西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刘建妮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不断拓展基础教育服务能力,西大附中浐灞中学,西大附小浐灞一小、橡树湾小学持续稳步发展。

十一、管理服务彰显新气象

内部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一章八制”体系。建立制度进化机制,持续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制定修订规章制度50项。健全校务信息公开运行机制、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二级单位教代会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实施细则,十一届三次教代会共收到48份提案、71条意见建议。聘任第五届学生校长助理,举办第四期校长午餐会。对6个院(系)开展了行政班子换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金额3.12亿元。完成工程项目审计46项,审计金额2.95亿元,审减金额1532.76万元。全年收入达到17.9亿元。

校园基建稳步推进。史学大楼、博硕士学生公寓、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体育馆顺利通过验收,将承担第十四届全运会艺术体操、蹦床比赛任务,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盲人门球和硬地滚球比赛任务。宏观经济大楼、能源化工大楼、学术交流中心正在进行内部施工,地质大楼已完成主体封顶。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思想所、中东所均顺利搬迁至长安校区。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贾平凹文学馆正式开馆,石鲁美术馆装修工程通过验收。博物馆全年接访4万余人次。制定图书馆全面提升两年行动计划,新增图书4.8万余册,订购数据库59个、期刊1600种。档案馆新增档案8179卷(件)。推动建立“三馆联动”长效机制。实现长安校区教学区物业服务、太白校区东锅炉房、学生浴室的社会化运营。完成桃园校区住宅楼首批电梯加装、博硕士公寓家具家电配备等一批民生项目。校园传染病防控机制不断健全。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完善垃圾分类设施,推进垃圾分类。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初步实现“非接触”办公模式,网上办事大厅业务达到64项,微信企业号提供服务75项。20个单位实现签章电子化,自助打印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网络视频会议广泛应用。全面实现研究生学位申请过程无纸化管理,首次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云答辩、云开题。初步建立全量数据中心,23个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基础网络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信出口带宽达到11.5Gbps。三校区大门、博物馆、图书馆等区域实现“刷脸”通行。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实现零突破。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五”以来,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怀、指导、帮助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学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6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署名文章表扬、亲切接见、鼓励问候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极大振奋了全校师生员工的信心和士气,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推进“一院一策”改革,充分激发院(系)和师生活力。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坚持“精基础、强应用、育交叉、促转化”,打造“学科方向—团队—平台—学科集群”一体化体系。持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形成以产业链配置创新链,以创新链配置学科链的学科与科研发展模式。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让每一位教师尊严工作,体面生活。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部分指标实现翻倍增长,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文化影响力稳步扩大。

回顾“十三五”以来的光辉历程,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了,团结奋进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加饱满了。学校以少的投入,取得了大的产出,这是每一位西大人用点滴智慧与力量汇聚而成的。每位西大人都不容易,每位西大人也都了不起。西大人骨子里向来激荡着爱国荣校、追求卓越的高远情怀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始终保持着敢为天下先的非凡勇气、星火燎原的旺盛生命力、甘坐冷板凳的顽强毅力。大家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事业发展付出智慧和力量的创业者和奋斗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从外部来看,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家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过紧日子和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要求,学校财力仍处于吃紧状态。与兄弟省份相比,陕西省对地方高校的投入还存在差距。“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专项投入25亿元重点建设云南大学,河南省专项投入40亿元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江西省专项投入10亿元支持南昌大学。学校面临“前甩后追”的形势愈发严峻,学校发展需要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校内来看,一是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精神状态还需进一步提振,作风建设还要更加求真务实。二是院(系)之间在“一院一策”改革落实的深度、力度和效果上还存在较大差异。生命学院、地质学系、化材学院、经管学院等先期改革院(系)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一些院(系)的改革举措还需进一步明晰和深化。三是与学科处、科技处、人才办等部门“放管服”改革不断强化相比,部分职能部门在转变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有效指导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综合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还不够。四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完全学分制配套制度、课程和师资资源仍需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五是资源的约束矛盾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方式还需进一步调整,现有资源使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拓展和导入外部优质资源的力度还不够。六是现有平台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还不多,整装和集成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七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顶层设计还不到位,牵引作用还不突出,增长潜力未被充分发掘,尚未形成综合性学科交叉优势。八是校园安全管理意识仍不足,消防隐患依然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擘画了未来5至15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蓝图,为我们全面开启“十四五”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科学谋划好2021年的工作,对于实现与“十三五”工作有效衔接,完成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建校、开放办校、依法治校“六大战略”升级、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巩固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年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持续巩固“十三五”期间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统筹、优化结构、持续改革、内涵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一、全方位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党中央各项要求落地生根。

持续强化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整改落实、以案促改等工作的成果转化与学校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任务清单》。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适时召开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会,形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党建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做好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前期准备工作。持续深化开展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同向同行。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党务干部培训模式,举办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党支部书记和党委组织员专题培训班。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党建工作,打造学生党建社区工作站。以学校样板党支部创建和红色基因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为阵地,进一步推动学生党建工作走深走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完善院(系)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继续推行院(系)党政班子交叉任职,选送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围绕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学校重点工作安排等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跟踪问效。持续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做好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全力做好稳定安全工作,继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成长安校区技防系统升级改造,全力做好全运会赛事安保,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二、推动思政工作再上台阶

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四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大思政教师选聘力度,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培育5门校级、2门省级一流本科思政课程,逐步实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全覆盖。加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强化劳动育人,建立10个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廉政教育基地。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质量。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政理论课程改革方案1.0版落地,设立4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持续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深入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推动全校教师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落实师德考核监督等制度,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辅导员选聘工作,出台《辅导员政治理论学习方案》,构建精准化、阶段性、阶梯式培养模式。出台《学生工作总结评比表彰办法》,切实发挥制度导向作用。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出台《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全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培养力度,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向好的基本面。

深化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围绕迎接建校120周年,设计、启动一批标志性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培育和推广,形成一批凸显新时代特征和学校文化特色的优秀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政工作、学校改革发展同频共振。

三、全面完成并启动“十四五”规划

严格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时间进度和程序要求,扎实推进各项规划的意见征集、论证审议与审定工作,确保规划按期印发执行。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坚持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自身和放眼未来相统一、战略指引和实践操作相统一,确保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四、持续深化综合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用改革方法破除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持续推进“一院一策”改革,不断推出综合改革升级版。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变革,不断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活化内部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改革管理服务方式,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改革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持续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共用。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立足全局、破立结合,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改革,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

五、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以“课程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建设1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教学名师,持续提升学生满意度。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矛盾,推动成立本科生院。抓好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完善一体化教务管理平台,加快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系统与平台的数据对接。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力争5-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持续完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信息化、竞赛管理规范化。加强教材建设,培育2-3部国家级本科优秀教材、2-4部省级研究生优秀教材。

全面启动博士中期考核,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分流。确保5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专项评估,力争获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力迎接2021年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平评估。全面开展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改革。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导师队伍。

持续开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实现就业率整体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构建多维资助育人平台。实施“社区+”行动计划2.0版,成立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持续加强“三创空间”建设,探索创业项目定点培育孵化,打造以点带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六、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积极做好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的遴选与争取工作,力争将考古学纳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优化“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数据填报机制。强化一流学科“特区”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一流学科培育梯队,力争实现一流学科“保一争二”。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上重大项目支持,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坚持“分层次、差异化”建设思路,构建特色学科生态系统。优化学科协同发力机制,重点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工作,出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意见。完善学科建设目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机制,引导学科方向凝练,督促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结合,力争实现学科评估A类学科“保二争四”。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经费支持,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

七、着力抓好人才队伍

积极发挥院(系)人才工作主体作用,充分赋予院(系)和团队引育人才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团队人才工作“育引服”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利用“七大引才”途径,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更好平台。进一步破除“五唯”束缚,改进教师职务评聘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加大对医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博士后人员结构,逐步扩大师资博士后比例。开展教师队伍入职型、提升型、强化型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八、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探索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科研组织形式。推进交叉科学研究,打破院(系)壁垒组建科研团队,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加强科研基地内涵建设,修订《虚体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实施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资源统筹,以国科金为抓手,凝聚团队,培育成果,探索交叉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力争获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30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8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基地5-7个、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3项。持续推进军工保密资质获批。持续推进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举办CCUS培训会暨用户研讨会,梳理CCUS产业链,争取发起成立CCUS产业发展联盟。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热点,力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领域产出重大成果。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启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服务系统,探索构建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力争获批国家级社科项目32项、重大重点项目3-4项、省部级社科科研基地及平台1-2个。做好4个省级重点理论平台评估工作。持续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确保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年度评估。

九、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继续加强已签约区域项目的落实、督办与组织协调,重点推进与省内签约地市的相关合作,加强具体合作事项与合作项目对接。重点推进电影学院、南海研究院建设工作,争取将电影学院建设列入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文化发展重大项目。按照“学术校庆、情感校庆、合作校庆”的思路,提前做好120周年校庆的准备工作。

加大对帮扶区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指导力度,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扶贫。以美育教育、素质教育为重点增强教育帮扶措施,依托科技帮扶,产出更大经济效益和带贫益贫效果。

以外事审批权下放为契机,优化外事审批工作流程,规范出国境管理。继续推进国际汉唐学院建设。设立中国文化博士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培训项目,举办第二届中华人文精神国际论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孔院建设,完成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中意合作办学机构申报、泰尔梅兹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申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继续推进“留学西大工程”。

十、着力优化服务水平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充分认清疫情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认真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在总结巩固前期校园疫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学校师生健康安全提供扎实保障。

积极推进长安校区建设项目工程进度,争取完成能源化工大楼、宏观经济大楼、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地质大楼建设。推动“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纳入西安市“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适时启动控制性规划程序,稳步推进新村改造工作。持续推动“三馆联动”,加大对图书档案、出版、博物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的支持力度。

深化后勤体制改革,以“管家+社会化”模式为抓手,购买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解决好现有外聘人员问题,实现合法、规范用工。完成教职工食堂建设,做好研究生公寓东区启用准备工作。建立后勤服务监管平台,构建社会化服务监管考核机制,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将各类表彰奖励纳入绩效统筹管理。

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制订学校信息化集成实施方案。以教学信息化为牵引,推动管理信息化和后勤服务信息化。加快智慧教室建设,以“一表通”和教师主页应用推广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数据共享融合。以业务应用为驱动,着力推进学科、财务、学工、资产数据治理与应用,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走过“十三五”,我们步履坚实、硕果累累;展望“十四五”,我们使命在肩,前途光明。2021年我们将全面开启“十四五”新征程。西大的明天不在别处,就在于每一位西大人的手中。全体西大人都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排除万难完成任务,全力以赴实现目标,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谢谢大家!

信息公开受理

地址:西北大学长安校区5号楼527室
电话:029-88308002
邮编:710127

  • 官方微信

  • 移动校园

Copyright 2021 Northwest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信息公开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