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学校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之年。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对疫情压力挑战,守牢底线、抓住关键、注重长远、统筹发展,坚持“总结、固化、谋划”思路,树立“化危为机”理念,抗疫情、暖民心、保稳定,抓重点、补短板、显特色,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我省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在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有序推动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细化落实信息排查、教育教学、学生返校、教工返校、隔离观察、后勤保障、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工作,夯实院(系)防控工作主体责任,精准摸排监测,科学安排工作,切实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精准研判、科学施策,统筹兼顾、妥善安排疫情防控及新学期教学、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标准不缩水、教学质量不降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网络思政、课程思政、心理援助工作,推动抗疫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线上服务,采取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方式,保障学校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党建领航,以党建工作提质推动高质量发展
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终身课题,深入学习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抓好专项整改,把做好各项稳人心、安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与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4.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力。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安排意见,认真落实校院(系)两级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分级抓好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理论武装。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及《责任清单》,从制度层面固化“三全育人”工作责任。制定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努力形成“课程思政”科学化、系统化体系。认真落实《文明校园提升工作方案》,扎实做好“全国文明校园”复查验收准备工作。
5.加强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为重点,全面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深化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着力提高党内活动和党的组织生活质量。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修订《处级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分层次抓好干部专题培训。
6.深入推进纪律和作风建设。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快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调整机构设置,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选齐配强干部队伍,突出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和学校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巡察。强化日常监督,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和关键时间节点,做好主动约谈领导干部各项工作,提高监督合力。坚持纪法双施双守,贯通运用“四种形态”,提高问题线索的处置质量和水平。
7.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底线意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校内意识形态工作半年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研判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可管可控,整体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
8.维护校园稳定和谐。落实稳定安全主体责任,做好稳定安全风险研判、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抓好重点人群、重要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的稳定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保障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保密工作,做好保密宣传培训。
三、以生为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9.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和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继续完善“一院系一方案、一专业一方案”特色模式,深入推进“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专业准入准出”培养机制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条件保障。进一步加强公共教学改革力度,调整与优化公共课程设置。推进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升级打造“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大力推进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配合疫情防控,建立各专业平台课程网上资源库,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的活力。进一步扩大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着力打造非学历高端培训项目。
10.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组织完成好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和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申报和认证进校检查,1-2个专业完成工科专业教育认证。着力打造“金课”,争取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7门左右。整合资源构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平台、工程坊,新增国家级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验教学示范(虚拟仿真)中心3-4个。加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建设300个校级项目和100个省级项目。
11.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5个新增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做好专项评估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在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中取得新成果,努力实现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的零突破。统筹做好1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水平评估工作。深入推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深化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开展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工作。加大省级优秀博士论文的培育和选拔力度,力争在数量和结构上有新的突破。统筹优化研究生奖助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做好第十五届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选拔赛的承办组织工作。
12.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各类招生工作。充分调动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克服特殊时期困难,把就业工作成效作为院(系)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稳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落实院(系)招生宣传包干政策,加快教授宣讲团建设,争取实现高考录取分数、位次进一步提升。合理编制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抓住今年研究生扩招契机,实现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提高。进一步推动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优化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
13.强化学生工作一体化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推进学生工作评估考核改革,推进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特色实践项目试点。加强和改进学校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本科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搭建系统专业、资源融合、学生导向的工作平台,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探索“社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打造学生社区工作站。健全发展型资助体系,确保发展型资助覆盖面提高50%。推进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改革,做好“三基”工程、新时代团建双创。探索完全学分制下的“班级团支部一体化”运行,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出台“辅导员培训培养计划”,涵育辅导员工作品牌,争取获得更多省级以上课题、精品项目批准立项。引入心理危机预警监控平台,建设“一人一册”危机干预信息跟踪库。
四、科学规划,推进学科高质量建设
14.大力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培育。做好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填报工作,加强对标对表,建立“校—院(系)”两级建设发展水平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培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梯队,做好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期末验收和下一轮遴选准备工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保一争二”奠定基础。切实做好省部共建和重大项目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推进一流学科分层次建设。
15.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坚持以评促建,突出优势重点,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加强对标分析和政策研究,力争A类学科“保二争四”,努力提升学科声誉和影响力。优化协同发力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多元多维的绩效评价机制。上线运行学科大数据信息系统,提升学科建设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
16.科学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总结成绩和经验,认真查找问题与短板,加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好“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五、转变机制,持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17.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破除论文“SCI至上”相关要求,配合进行科研分类评价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深化精准服务工作机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抓手,维持科研体量高位运行的局面。探索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完善有利于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跨院(系)流动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和条件保障体系,系统推进文理交叉、理工融合,设立秦岭科学与人文综合研究、医学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丝绸之路研究、应急管理与公共政策等若干交叉研究方向。强化“从0到1”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催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18.提升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资助计划、紫藤国际合作计划。持续实施“登峰计划”,做好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科研奖励培育。推出团队支持计划。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服务参与中亚南亚西亚国家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西安阿秒光源”大科学装置的申报工作。积极与军工单位联合推进军民融合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筛选”和“转化基金”要素建设。依托“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继续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完善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重大成果培育基金功能,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经济发展、中东研究、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等热点优势领域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做好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和一般项目孵化工作,提高重大选题策划力,提升高级别项目立项率。理工科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130项,其中标志性项目3-5项。力争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基地2-3个,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5项。文科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35项,省级项目60项,获省级奖励20项以上。
六、育引并举,构筑人才育引新高地
19.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育引力度。按照学科团队建设需求,提高高层次人才“育引服”精准度和与学科建设的匹配度。拓展新形势下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新方式,实施精准育引、超常规育引,为学校精准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力争新增国家级人才10人以上,省部级人才50人以上。充分发挥院士、社科名家和国家级人才作用,进一步强化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和服务人才的氛围与机制。
20.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逐步完善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的师资队伍“育引服管”体制机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坚持学术导向、分型分类,修订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办法,推进教师职务评审在“一院一策”中落地生根。优化职称评审体系,探索教师职务评聘机制改革。强化考核管理,切实发挥校内人才项目培育孵化作用。做好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各类教学比赛。出台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办法。加强基础教育、实验技术等系列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队伍均衡发展。改进单位考核方式方法,细化考核实施政策措施。出台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激发单位和教职工活力。做好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国内访问学者工作。
21.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及学校的实施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政策宣讲、典型宣传、经验交流、宣誓承诺等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监督与单位考核。做好陕西省2020年师德先进评选的推荐申报工作。
七、持续开拓,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22.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3-5项,实现省内各地市全覆盖。加强已签约区域项目的落实,重点推进与省内签约地市的相关合作。推进与优质资源及优势资源密集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新疆、宜昌等我校重点学科合作发展区域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流合作。成立1-2个异地研究院。依托中华文化干部学院,统筹校内校外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做强干部培训品牌。健全完善基金会规章制度和理事会议事规则,加快平台建设,建立奖励机制,拓展捐赠来源。完善“三网合一”校友信息系统,力争校友基础数据库达到20万条。加强各地校友会建设,新成立或换届校友会3-5个。助力平利县、汉滨区脱贫摘帽,完成黄山村贫困退出工作。适时启动120周年(建校双甲子)校庆筹备工作。
23.全面系统推进国际化工作。积极争取外事自主审批权。制定国际化融合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和“一院一策”国际化实施方案。拍摄学校外文宣传片,建设学校外文网站和海外社媒平台。推动建设人文交流基地,在中亚地区共建孔子学院,开展考古等专业领域联合人才培养。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3-5个,新增学生联合培养项目1-3个。开设孔子学院院长候选人培训班,启动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培训项目。积极推动中意合作办学机构申报工作。积极承担“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推进“留学西大工程”,提升学历生比例。打造国际汉唐学院“一带一路”高端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国际玄奘论坛”。
八、深化改革,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24.持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做好规章制度废改立,一体推进坚持和巩固制度、完善和发展制度、遵守和执行制度。修订《西北大学章程》。完善学术委员会、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和提案工作机制。加强对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评估问效,固化“一院一策”综合改革主要成果,推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贯彻好改革理念和举措。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学部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完善校领导与院(系)负责人约谈机制,推进院(系)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建设。优化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国有资产、公房管理、后勤社会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树牢过“紧日子”的意识,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国家和省上财政资金支持和投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学校规划、改革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争取完成校办企业清退和改制工作,形成新形势下校办企业体制和机制。
25.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办公经验,超常规推进智慧校园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2.0时代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校级高性能计算平台,打造学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梳理更新线上“办事不跑腿”和线下“最多跑一次”清单事项,提高网上大厅办事效率和服务满意度。全面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建立学校权威全量数据中心。深化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为学校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搭建实验室安全管理巡检系统。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建立信息化工作奖励机制,协调推进学校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
九、提升品质,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26.积极推进长安校区项目工程进度。完成生命科学类实验教学楼、能源化工大楼、宏观经济大楼、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博硕士学生公寓和长安校区西大门及围墙建设。推进地质大楼项目建设进程。确保体育馆项目满足十四运会筹委会进程要求。
27.继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根据院(系)及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好太白校区整体规划布局。加快长安校区文化提升。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联动和信息化建设,启动长安校区图书馆大厅文化建设。加大对档案、出版、医疗卫生等的支持力度。继续大力办好中小幼。启动一批民生工程,有计划地进行老旧设施提升改造。建好一批亟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新建高层博硕士公寓楼家具配置等工作,科学有序做好学生住宿调整。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继续美化校园空间,做好长安校区西区绿化。